MENU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方案(征求意见稿)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方案

(征求意见稿)

对标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期间建成国内一流体育大学的近景目标,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加强组织领导、群策群力,认真梳理“十三五”期间学院工作成效与不足,仔细研判学科发展形势,缜密部署“十四五”期间学院发展规划。瞄准市属高校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建设指标,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专业建设为抓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结合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十三五”时期发展回顾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根据《首都体育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文件精神,遵循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学校“四精”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顺利完成了《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任务,五年建设成果回顾如下:

(一)思想引领,完善教师政治教育工作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党的各项工作建设。

1、坚持学院党委为中心工作保驾护航

学院党委工作做到学院工作全渗透,始终坚持对学生管理培养、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打造、社会服务引领等中心工作的引导作用,既全面支持,又严格把关,确保中心工作有成效、不偏航。

2、坚持“一线到底”的党建工作制度

坚持支部建在教研室、支部建在年级中,形成党委----支部----党员(教师、学生)一线贯通的党建机制。确保党的领导、党的思想,无死角、全方位、不打折扣的宣传、贯彻、实施到全院上下。“十三五”期间,田径党支部获“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体能教研室党支部授予“北京市工人先锋号”“北京市优秀党组织”称号,多人次获得北京市属高校“师德先锋”称号。

3、坚决推进课程思政

学院立足课程实际,努力寻找课程思政点。建立学院党委主抓、教研室讨论、集体备课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打造以排球教研室郭老师主讲“女排精神”为主题的课程思政成果,反馈效果良好。

(二)促进学科建设,持续产出多元化科研成果

学院持续优化学科布局,突出体育学科特色主线,围绕国际体育科研前沿、国家体育发展战略需求等重大问题,以科研团队为核心、以重大科研服务项目为驱动,不断提升科研建设水平。

1.团队建设日渐成熟

充分发挥优势学科先锋模范作用,支持体能、田径等学术方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抓大项目、产标志性成果,在学科间起到引领、示范作用。加快后发优势学科的教学科研梯队建设,在年轻博士和优秀硕士中,培养了10余名青年学术骨干获批北京市属高校学术创新团队1、长城学者2人、青年拔尖人才3人。承担奥运科技保障项目和科技服务项目十余项项目,服务国家射击、射箭、飞碟、蹦床、自行车、赛艇、田径投掷、竞走和手球等十余支国家队,很好地扩大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

2.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我院教师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6项(钟秉枢主持科技部重点项目子项目1项;周志雄主持科技部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周志雄、陈亚中、刘海元、陈钧分别主持国家社科一般项目共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5项、主持政府购买服务项目19项。此外,还完成SCI、ISTP论文收录10篇,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0,入选国际会议25篇,入选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和其他国内会议论文百余篇,均超额完成既定任务。

(三)加强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以课程综合改革为抓手,突出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引领作用;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努力打造一流特色专业。

1.专业建设成果

“十三五期间”我院专业建设取得标志性成果2017年度院体育教育专业获北京市属高校首批一流专业,北京市教委对我校体育教育专业投入300万元/年,连续资助5年。依托一流专业建设项目,学院紧盯人才培养质量,先后建成“北京市继续教育专业优秀教学团队”(身体运动功能教学团队,2019年)和“北京高校优秀本科人团队”(核心教学技能培养团队,2020年)。2019年,体育教育专业被评为“全国高校首批一流专业同年,我院新增体能训练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

2.精品课程建设成果

精品课程是一所学校专业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我院高度重视课程建设,2004年—2017年我院建成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国家体育总局精品课程和4门北京市级精品课程。

2018年至今,学院持续加大体育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力度,2019年建成国家体育总局“精品课程”《教练学》,同时学院持续推进《篮球》、《排球》、《体操》、《学校体育学》、《田径》、《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和《动作技能学习与控制》等核心课程的创建更新工作2020年学院又建成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上课程”(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和1门北京市优质课(学校体育学)。

我院精品课程建设成果与全国同类专业相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3.省部级教学成果奖项

“十三五期间”我院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2项,尹军教授主持的《服务中国奥运和健康战略,培育身体运动功能训练专业创新型人才》成果,获评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钟秉枢教授主持的《基于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培养武术国际化人才的探索与实践》成果,获评2017年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4.教改立项成果

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是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的持续动力。“十三五期间”我院共获批教育部和北京市教学教改立项11项,教学名师与教学骨干关注一线本科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科研成绩。

5.国内外竞赛成绩

竞赛成绩是体育院校的名片,是拓展学校知名度和获得社会美誉度的快速通道。“十三五”期间我院学生获得国际比赛前三名20人次,获得全国比赛前三名200人次。在“十四五”期间我院需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和政策支持,提高生源质量,同时,完善教练员考核体系、严格教练员考评制度,不断改善竞赛成绩。

6.教材建设成果

精品教材是精品课程的重要支撑,是专业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我院“十三五”期间共出版各类教材31本,教材内容主要集中在专项技战术教学、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教练学等方面。需要继续围绕优势学科、学术骨干、教学名师、核心课程持续改进教材质量,力争在“十四五”期间产出一批国家级规划教材和北京市级精品教材。

(四)对外交流,不断拓展师生国际视野

学院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搭建平台,不断提升教育质量,增强国际竞争力。“十三五”期间,我院共有40人次教师到国外知名大学进行培训和交流。选派100名优秀学生赴俄罗斯、丹麦、韩国等国的知名大学游学或短期学习,通过互派学生、举办竞赛、开展学术活动等途径,加强人文交流。此外,还邀请南丹麦大学Peter教授教学团队进行了“足球是良医”专题培训,提升师生的国际视野,扩大国际化办学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五完善体系,构建高质量学生管理体制

学院基本形成分工明确、责任清晰学生管理工作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专业建设提供了最大化保障十三五期间学生工作队伍获奖20余项,学生个人获评各级各类奖项超过500项,集体奖项超过100项。日常管理、奖学助贷、学建设、教育实习、第二课堂、竞赛组织等各项工作开展有效完成了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上水平的目标。

(七)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

1、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落实不够

没有把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自觉与党中央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全对照,对于“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认识高度有待提升,没有彻底全面深挖术科课程的思政点,课程思政推进力度不够,决心不大,办法不多,成果有限。

2.学院管理制度、机制不完善

学院老师个人能力突出、社会服务范围广,副业偏多会牵扯一部分主业精力,进而对整个教风和课堂教学质量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需要配合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方案,进一步完善制度和机制,凝心聚力、锤炼作风。

3.国家级科研教学成果、奖项欠缺

学院自2009年后再无缘国家级科研教学奖项,需要集中资源,针对重点学科、中青年学术骨干、重点研究方向、重点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加大建设投入,产出国家级成果和奖项。

4.学科间发展不均衡

对比全国体育院校中的体育教育训练学科建设成果,我院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教练学研究团队、田径科技服务团队和学校体育教学理论研究团队在科研和教学成果方面成绩突出,其他学科发展优势不明显,需进一步加强研究型人才梯队建设、加大资金扶持、推进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今后五年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是首都体育学院争创国内一流体育大学的关键冲刺期,“十四五”期间我院将加大改革和创新力度,按照“高水平、小而精、国际化、服务型”的办学定位,围绕六大办学特色,着力提升学科水平、打造一流专业,加强体育人工智能创新研究,深化体医融合研究,积极参加冰雪运动和奥林匹克教育,努力为建设“高水平特色型”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和五中全会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仅仅围绕“两个大局”,准确把握国际国内形势,把握新时代新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确保学院“十四五”期间建设目标如期实现,为建设世界一流体育大学奠定基础,为助力“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实施,助力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北京冬奥成功举办和冰雪运动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思路

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快速推进学科发展为龙头,以全面建设一流专业为目标,以建立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服务奥运备战、体育强国为契机,聚焦重点难点,补齐短板弱项,实现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面向体育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体育和健康事业主战场,充分发挥我院“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与实践的国家队”“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建设的主力军”“体育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作用,创建国内一流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学院全面建成2个国家级、1个北京市级重点建设专业。

2、具体目标

第一,学科专业建设方面:体育教育训练学科方向进入国内一流前列,身体运动功能训练研究成果跻身国际水平。主要建设指标达到国内一流体育学科和专业水平。

第二,师资梯队建设方面:拥有20-30位活跃在国内外学术前沿的顶尖人才。

第三,社会服务影响方面:结合人工智能与体育融合、体医融合、军民融合、奥运备战等的重大机遇,提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的能力。

第四,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加速办学国际化水平,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和就业能力。

四、“十四五”期间学院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党建、坚定党的领导

学院党委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依据北京市城市定位、依据首都体育学院办学定位,从学校办学目标出发,对学院工作开展再审视、再谋划、再整改。

举措一:强化党的领导,夯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发挥党的核心作用;严格把关基层党建,牢牢掌控师生意识形态方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战,做好学院安全管理工作。

举措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努力构建“三全育人”格局,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课程改革,探索深挖技术课程思政元素,力争术科课程全部完成思政教学改革。

举措三:改进党建质量,推荐申报市级以上优秀党支部、样板支部创建单位等1-2项、推荐申报市级以上优秀党员、师德先锋、师德榜样等奖项1-2人。

(二)优化学科、提升成果质量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北京市重点学科,学院已建立了以体育教育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教练学、体育+人工智能为主的8个科研实践平台和7个“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的学术研究团队。

举措一:学院学术委员会将紧扣学术研究团队的研究方向,凝练学科特色、打造学科优势,形成“十四五”学科发展方案和年度计划,学院上下全盘谋划、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举措二:紧抓体能训练与人工智能融合、三大球与人工智能融合、个体性项目与人工智能融合、体医融合的重大机遇,推荐申报国家级课题4-6项、省部级课题20-25项,发表国内外核心期刊论文80-100篇。

举措三:引培学科领军人才和学术骨干,打造学术团队。推荐申报北京市属高校“学术创新团队”1-2个、“长城学者”2-4人、“青年拔尖人才”2-4人。

(三)强化内涵、完善专业建设

学院围绕专业建设一流化,开展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师资建设。

举措一:重点提升体育教育专业的国际化水平,争取把运动训练专业建设成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新增体能训练专业申报为市级重点建设专业。同时,在完成体育教育专业完成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的基础上,进一步申请通过三级认证。

举措二:2020年《身体运动功能训练》被评为首批“国家级线上一流课程”,以此为标杆进一步加快《田径》、《排球》、《体操》、《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动作技能学习与控制》、《学校体育学》、《足球》等课程的完善,力争在“十四五”期间,推荐申报国家级、市级一流课程3-6门。

举措三:利用全国规划教材重启的契机,推荐申报国家级规划教材3-5本和市级精品教材4-6本。

举措四:结合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锻造师德师风、磨练业务能力,推荐申报北京市级教学名师1-2人,北京市级优秀教师1-2人。推荐申报北京市级优秀本科育人团队或教学团队1-2个。

举措五:统筹谋划,推荐申报北京市级教改立项项目8-10项;进一步凝练特色,推荐申报国家级或北京市级教育教学成果奖2-4项。

(四)立德树人、创新人才培养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开展新风行动。

举措一:校外竞赛方面,力争在全国体育竞赛中,获得全国前三名120人次以上;省部级比赛中获得前三名200人次以上。

举措二:第二课堂竞赛中,完成教学技能、运动技能和综合素养比赛100-120场,人人参赛、共促学风。

举措三:大学生科研立项方面,推荐申报国家级创新创业立项15-20项。

举措四:大学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计划建立和完善中小学、企事业单位教育实习、专业实习基地80-100个。

(五)抢抓机遇、打响服务品牌

我院身体运动功能训练团队、田径和自行车科技攻关团队累计服务三届奥运会、20余支国家队,服务国家队运动员过万人次,得到了国家体育总局和相关协会的认可,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十四五”期间,将继续抢抓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筹办、夏奥会备战、军民融合、健康中国、体医融合、体教融合等重大机遇,提高科技助力含量、提升队伍业务水平、打响首体服务品牌。

举措一:冬奥会筹办期间,确保参与技术官员培训、奥运会志愿者培训100人次以上,发展国际级、国家级裁判15-20人。

举措二:夏奥会备战期间,鼓励教师服务国家队并争取获批10项以上国家队科技助力服务项目。

举措三:参与部队、机关和社区健身指导及训练指导3-5万人次。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加强学校、学院党的领导地位,提高政治站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全面贯彻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学校、学院的工作部署,要落实到基层党支部,上行下效、全院一盘棋。

(二)制度保障

疫情期间,学院建章立制,完善了学院二级管理体制和机制,进一步激发了学院的办学活力。国家全面深化依法治国,学院也要形成制度治理的清风正气,具体工作中,采用学院领导班子、院学术委员会和教学指导委员会、外聘第三方机构共同监管的机制,提升学院治理水平。

(三)条件保障

事业快速发展离不开教学经费、科研经费、训练经费等条件保障,结合学校和学院的发展规划,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抓手,争取项目经费投入,有效调动师生干事业的激情和活力。


体育教育训练学院

2021年1月